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
日期:2019-03-12 14:28:48  发布人: 览量:

张 浩

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,自觉遵守学术规范,崇尚“士以弘道”的价值追求,真正把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统一起来。

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、社科界委员时,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,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、良好品德、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,又要做到德为人先,用明德引领风尚。

长期以来,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,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,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,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、学术不端、学术腐败问题。有的急功近利、东拼西凑、粗制滥造,有的脱离现实、闭门造车、坐而论道,甚至有的剽窃他人成果。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,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,影响整个社会风气。
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,肩负着启迪思想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,承担着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、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,其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。而且,名气越大,肩上的责任就越重。大学问家之“大”,既在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、推动工作,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、烛照人生。

明德,首先要明大德。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、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,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。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:“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,那么,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,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;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、有限的、自私的乐趣,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,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”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,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,做到胸中有大义、心里有人民、肩头有责任、笔下有乾坤,成为对国家、对民族、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。

明德,体现为勤业精业。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。事实证明,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,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。古人说: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。”凡传世之作、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、倾注心血的作品。只有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、守得住底线,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、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,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,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。

“凡作传世之文者,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。”在某种程度上,作品和学问就是作者人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。作品要塑造人心,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。以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,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水准的学术成果,而且见证了讲品位、讲格调、讲责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。德不优者不能怀远,才不大者不能博见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,自觉遵守学术规范,讲究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,崇尚“士以弘道”的价值追求,真正把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统一起来。

分享到
相关链接

联系方式: 0394-8916916 地址:周口市开元大道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4楼


Baidu
sogou